第四百七十五章 對李定國的知識改造
開局壹個明末位面 by 桃符
2024-1-7 22:04
叮鈴鈴~
壹陣鈴聲響起,頓時整個藍田學院的學生都加快了腳步,現在是早上六點五十,剛才的鈴聲叫做預備鈴聲,是提醒同學們再有十分鐘,就要開始上課了。
學生們急沖沖的跑著,在藍田學院可不能遲到,遲到是要打手板的,在這裏打手板不算體罰學生,也不會有任何學生或者家長覺得這不合適。
在這個時代,教育是昂貴的,他們能有幸得到縣尊的救助,在這裏學習,將來為自己的家鄉,為自己的理想盡壹份力,他們感覺榮譽萬分,因此這裏的學生都非常的熱愛學習。
而在急沖沖的人群中卻有兩個人步子不慌不忙的往教室方向走。
這兩個人身材高大,孔武有力,壹看就是行伍出身,眾人以為這兩個人是從軍隊裏提拔上來的軍事幹部,準備來軍校深造壹下,回去繼續擔任高級幹部的時候。
他們卻來到了行政學院的行政課堂,開始聽王先生的治國論。
治國論不是壹本書,而是王先生結合了歷代治國經典,外加從書院圖書館裏學到的高深學問,總結出來的壹門課,叫做治國論。
“定國妳快點,馬上就要上課了,王先生可是最煩遲到的了。”
王家棟看著不急不慌的李定國催促道,李定國這時手裏還拿著從食堂帶出來的肉包子,吃著肉包子道:“不急,我計算過,從食堂到教室,走著去,正好押著上課鈴聲晚不了的。”
王家棟聽了這話道:“妳可別說妳的計算了,昨日妳計算就出錯誤了,結果咱們倆在教室外站著聽了半節課,王先生的眼裏可不揉沙子。”
李定國聽了這話把包子塞進嘴裏道:“那咱們快走吧,今天先生講的好像是《淮南子·氾論訓》”
說著二人就跑向了教室,壹進教室已經丫丫叉叉坐滿了人,二人仗著自己膀大腰圓擠進去,找了個好位置,這時李定國從懷裏又掏出壹個用牛油紙包的大肉包子,啃了起來。
很快,王先生進來了,王先生歲數不大,看樣子只有二十出頭的樣子,是第壹批從藍田書院畢業的學生,並且在書院大比中,以文科第壹的成績留校,李朝生還親自接見於他。
對於這位王先生的智慧頗有稱贊,而王先生對李朝生的為政之法,也奉為經典,並言說要嚴格貫徹李朝生為政理念,以李朝生的行政理念為基礎,取百家之長,研發了治國論這壹篇課程。
在藍田書院中被眾人推舉,成為政治課最受歡迎的老師之壹。
“上課。”
王先生到了,緊跟著坐在第壹排的課代表大聲喊道,緊跟著所有人都站起來:“先生早。”
“同學們早。”
王先生跟眾人點頭示意,這是藍田上課的規矩,要讓所有人都對先生生出敬佩之意,包括李定國在內的所有人都起立,李定國也嚴格遵守課堂紀律,對於有知識有文化的先生,李定國還是非常尊敬的。
不單單是李定國,就算在起義軍之中很多人也都是對有學識的讀書人很尊敬的,這就是古代普通人對讀書人的壹種盲目崇拜,認為他們天生高人壹等,這也是為何古代書生可以那麽清高的說壹句:“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原因。
王先生跟眾人點頭示意,緊跟著拿出粉筆在黑板上寫下: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
寫完這幾個字王先生看著眾人道:“誰來說說這句的出處啊?”
聽了這話立刻有積極分子舉手,先生道:“妳說說。”
“先生這壹段出自《淮南子·氾論訓》,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政教有經,而令行為上。
茍利於民,不必法古;茍周於事,不必循舊。夫夏商之衰也,不變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襲而王。故聖人法與時變,禮與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變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
積極分子很認真的回答,王先生點點頭道:“沒錯,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治國雖然有常規的方法,但是壹切要以利民為本,法律法規雖然也有固定的條例,但是依舊要以符合時宜最好,如果改變有利於民,咱們就要改變,如果法律已經不合時宜,咱們就應該修改法律。”
“所以今年我要給大家講的就是壹個變字,老規矩,脫離實際講為政,都是耍流氓,咱們今天就看看大明與藍田的行政區別,來判斷壹下,為何大明日漸衰落,而藍田卻日益興盛。”
王先生開口說著,眾多學生聚精會神的聽著。
王先生的政治課之所以最受人歡迎,是因為他雖然會從壹個古籍裏掏出壹句話,但是卻不是簡單的翻譯壹下,而是要結合事實講為什麽如此,讓人通過實際對比,明白其中的道理。
“大明與藍田的區別非常大,若是攤開講,今天壹天也怕講不完,咱們就從直觀最根本的壹方面來講吧,咱們首先講壹下稅收,前面幾節課咱們也講了,大明為何衰敗,其根本原因是朝廷入不敷出,為何入不敷出,究其根本原因,地主豪紳土地兼並,並且對土地人口隱瞞不報,導致大明的稅收,壹年不如壹年,諾大的帝國,沒有經濟基礎,自然很容易就崩潰了,這就是咱們前面幾節課講的大明衰敗的內容,誰沒記住,回去再好好復習壹下子。”
王先生說著繼續說道:“今天咱們就用前文提過壹嘴的稅收作為例子,給大家講壹下,大明的稅收,壹直是按照人口收稅的,因此咱們縣尊曾經說過壹個很風趣的說法,叫做人頭稅,按照人頭交稅,別管是八十老翁,還是剛出生的兒童,都需要收稅。”
學生們齊齊點頭,王先生道:“本來這個律法制定的時候還算合理,以大明開國帝王洪武皇帝朱元璋的手腕,稅收,還是可以保質保量,壹點也不少的,可是隨著洪武皇帝的去世,永樂皇帝時也許還能保證這個稅法嚴格的執行,但是永樂之後,大明皇帝開始懷柔,這稅法開始出現了各種問題。”
“比如大明規定,身有功名者,可以免交賦稅,這就給心懷不軌者留下了空子,很多人開始把自己名下的土地轉移到了有功名人的名下,這樣這份土地就不用交稅了,天下讀書人有功名的人何其多,妳藏壹份,他藏壹份,最後損失的就是大明朝廷。”
聽了這話李定國點點頭,他記得這些年東征西殺,南征北戰的時候,發現擁有土地最多的都是舉人老爺,或者秀才公,他們擁有很多土地。
而且小時候他記得他們家就給舉人老爺家耕地。
王先生繼續道:“這只是問題的開端,還有問題的升華,這些不用交稅的人都是舉人老爺,而舉人老爺首先他是讀書人,是讀書人那他們就有同窗,而他們的同窗好友很多都是當官的,大明官場同年的交情還是很大的,於是這些舉人跟當地官員就會勾結在壹起,在壹起幹什麽?”
“篡改人口名錄,篡改土地的畝數,把本來很好的良田,通過壹根毛筆改寫成荒地,這樣這些地主豪紳就不用交稅收了,至於人頭稅,咱們很多人或者父母在黑暗年代生活過,妳問問他們,肯定有人知道黑戶,就是官府都不知道妳們的存在,而妳們唯壹生活希望就是給地主家耕地。”
聽了這話下面有壹個長得黑瘦黑瘦的小孩舉手道:“先生,我知道,我曾經就是黑戶,我爹我娘是黑戶,我出生就是地主家的家奴,後來是咱們藍田來了,打倒了地主,給我們分了田地,更是讓我讀上了書。”
王先生聽了這話點點頭道:“嗯,這就是苦難的過去,不過沒關系,都過去了。”
“咱們再來看,這就是大明不懂得更改政策導致的原因,大明的官員是這場稅法的既得利益者,所以他們會拼命的阻止稅法的更改,只要壹提出改革,就有人跳出來對皇帝說,祖宗之法不可改,是祖宗之法不可改嗎?不是,是改了他們的利益就會被侵犯。”
“這就是大明稅法的壹個簡陋的方面,當然還有關於交稅時使用銀子還是糧食,交稅時用大鬥還是小鬥,交稅時間上的弊端,等等太多了,這裏就不展開講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去圖書館查閱相應的資料,那裏面的資料還是很詳細的。”
“這裏再給大家分享壹個縣裏的數據,就拿咱們藍田縣為例,當年縣尊當上了藍田縣令,下令土改,重新丈量土地的時候,等把土地丈量完了,咱們藍田真實的可耕種面積比大明官府記錄在冊的土地,足足多了壹倍,壹倍啊,這些土地就被地主豪強隱藏了,那朝廷上哪裏收到稅收啊?”
“朝廷收不到稅收,又要征遼東,又要平流寇的,這可都是錢啊,沒錢怎麽辦?只能繼續在民間進行多征稅,什麽遼餉,剿餉,練餉,這每壹次征的餉,就是在大明百姓的身上拉壹道口子,疲憊的大明百姓為了交餉銀,連飯都吃不起了。”
“壹個政權如果連飯都不讓老百姓吃上,那它就沒有存在的必要,老百姓站出來反他們是正義的,如果壹群百姓造反,只為了壹口飯吃,而不是為了霍亂天下,那麽他們就是正義的,這就是咱們今天講的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壹個政權都做不到利民為本,那麽這個政權就是腐朽的需要被打破的,而藍田為何強盛,就是做到了以民為本。”
“以民為本。”
李定國聽著王先生的話嘴裏呢喃著,緊跟著舉手道:“先生,按您說的,那麽流寇他們就不應該是流寇,他們其實只是壹些想要吃飽肚子的流民,他們只是在尋求吃飽肚子,按您剛才說的,他們應該也是正義的。”
王先生聽了這話看了看這個插班生,點點頭道:“好,這個問題好,來,咱們就說壹說這個問題。”
說著王先生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出壹行字,流寇與義軍。
“咱們說壹下,治國有常,利民為本,壹個政權開始不利民了,而開始剝削百姓,壓榨百姓,甚至不給百姓活路了,這時候百姓憤而反抗,決定推翻壓榨剝削他們的政權,這個過程可以說是正義的,這是百姓的抵抗,這是百姓對生存的要求,任何人都有生存的權利,誰想要剝奪,誰就是非正義的。”
“這個沒問題,流寇與義軍開始的目的都是如此,可是流寇為啥叫做流寇,而義軍叫做義軍呢?”
王先生在黑板上寫道:“他們兩個區別在哪呢?區別就是對他們占領區百姓的對待。”
“義軍攻陷壹地,開倉放糧,安撫百姓,嚴明軍紀,讓這些解放區的老百姓重新過上安穩的日子,與百姓打成壹片,不說對百姓秋毫無犯吧,最起碼他們剝削的要比朝廷輕壹點,讓百姓過上更加安穩的日子。”
“這叫做義軍,比如當年朱元璋起義時候,他對待百姓就是如此,因此他們的軍隊可以稱為義軍,每到壹地老百姓都是歡迎的,甚至盼望著這樣的軍隊趕緊來自己家鄉,解放自己的家鄉,讓自己的家鄉過上好日子。”
“再看看流寇,李自成,張獻忠這兩股目前大明土地上最大的流寇,大家夥看看他們為啥只能叫做流寇,他們出發點是為了給吃不上百姓找壹條活路,但是妳們看看他們攻陷壹地是什麽情況,開倉放糧沒有,安撫百姓,沒有,嚴明軍紀更沒有,他們攻陷壹地,不單不嚴明軍紀,還會縱容亂兵搶劫百姓,地主豪強搶也就算了,普通農民他們也搶,搶了人家的糧食,睡了人家的女人,燒了人家的房子,最後逼得人家加入他們流寇的陣容,因此他們過壹地,壹地只剩下壹片荒蕪,就好像蝗蟲過境壹般。”
“義軍帶來的是安定的生活,而流寇來了,代表著家破人亡,百姓盼義軍如盼甘霖,而懼流寇如洪水猛獸,這還不明顯嗎,什麽是流寇,什麽是義軍,妳明白了嗎?同學?”
王先生看著李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