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姓竊明

浙東匹夫

歷史軍事

崇禎十二年五月十九,芒種。
蘇州太倉劉家港,壹座八進深的豪宅內。
月初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五百二十二章 決戰殺虎口

國姓竊明 by 浙東匹夫

2023-11-5 17:34

  動輒數十萬人的大軍作戰,豈是個把月能準備好的。
  所以明軍和準噶爾軍的對峙,從三月份的互相試探,到五月份才算是基本拉扯到位。
  明軍因為調兵速度較慢,所以也沒法壹開始就死守住無險可守的草原地帶。無論是大板升城(包頭)還是歸化城(呼和浩特),在最初都飛速落入了噶爾丹的手中。
  壹部分原本就心懷動搖或不滿的喀爾喀蒙古部落,見準噶爾勢大,也紛紛投效。
  實在不願意投效同族、而心向大明的,也不可能在原地等死。所以大多西竄往察哈爾蒙古所在的草原方向,或是直接往東南逃到大同周邊,內附到明軍實控區。
  對於自己剛抵達前線時,朝廷就已經丟掉了幾萬平方公裏的關外大草原,鄭成功和李定國也沒覺得有什麽丟人的,這很正常。
  大草原嘛,無險可守,得失都是壹眨眼的事,並不足以證明任何問題。
  考慮到準噶爾騎兵的來去如風,全騎兵的兵種構成,壹人雙馬甚至三馬,他們稍微機動兩三天,就有可能威脅到正南面的大同,以及西邊的張家口,至於察哈爾蒙古的烏蘭察布,也隨時有可能被襲擾。
  所以綿延至少五百裏以上的正面,都有可能成為主戰場。這在大明此前和韃靼人交手的幾百年裏,也早就被證明了。每次韃靼入寇,九邊有至少兩到三邊會被拖入戰場,都是正常操作。
  ……
  穩住九邊傳統防線的局勢後,鄭成功和李定國也總算梳理清楚了此番交戰的敵我力量。
  “噶爾丹號稱控弦三十萬,火槍騎兵五萬,人人雙馬甚至三馬,總計動用馬匹過百萬,應該不是虛言。
  他征戰十三年,所拓疆域據說東西橫跨八千裏,南北最遠六千裏,能輕易拉出三十萬百戰鐵騎不足為奇。”
  鄭成功看著九邊將領此前在前哨接觸戰搜集回來的情報,也是臉色凝重。
  他畢竟已經是內閣第三協理大臣,是來督師的,後續出關血戰不用他本人上壹線戰場,他壹個海軍出身的,也不擅長草原大漠騎兵軍團廝殺。說到底還得看李定國,而他不知道李定國有多大把握。
  相比之下,倒是親自要上壹線的李定國,對自己很有信心。
  這個已經六十三歲的老將,被從南到北的各種氣象災害,在頭臉和渾身皮膚上刻鑿了各種印痕,還有蚊蟲和毒瘡留下的疤痕。
  五十二年的戎馬生涯,前十年是賊,後四十二年是官軍將領。太多的廝殺,已經讓他分不清創傷和病害痕跡的區別。
  只見李定國語氣沈穩地說:“我大明如今在三邊籌集的守軍,不算輔兵,便足有五十萬之眾。以我大明如今國力之鼎盛,兵甲之堅利,擊潰噶爾丹綽綽有余!
  所需顧慮者,只是此戰要如何打,才能盡量殲滅噶爾丹的有生力量。如果我們壹下子表現得太強,噶爾丹施展草原遊牧打不過就跑的無賴之術,我們再要追殲他可就難了。
  準噶爾部的腹地,可是遠在輪臺(烏魯木齊),那可是大同以西四千裏,就算從酒泉出嘉峪關算起,那也是兩千裏。
  在大同關外多殺三個準噶爾騎兵,難度都比不上去輪臺縣殺壹個準噶爾騎兵。我等這幾年早已素知王爺和陛下想要的,乃是徹底殲滅準噶爾部,而不僅僅是擊退,所以趁著這次多消滅其有生力量,甚至不惜示弱、打壹些苦戰誘敵,都是很有必要的。”
  鄭成功雖然不擅長草原騎戰,但他也是非常知兵的,李定國壹提出未來遠征的後勤難度問題,他立刻就估算出來了:
  “此言倒是非常對,我大明能在宣大、張家口等三邊部署五十萬精兵,但若是戰場挪到五原,估計就只能補給四十萬人參戰了。
  若是戰場再往西挪到蘭州以北的草原,怕是三十萬精兵都夠戧。挪出嘉峪關,不足二十余萬,能到輪臺用兵的,最多不超過十五萬。
  這還是建立在如今我大明的戰馬、馱馬數量不比準噶爾人少太多的前提下,而且還得配上壹些適合草原大漠長途行軍的新輜重車輛的份上。否則,怕是十萬人都到不了輪臺。
  所以,壹定要力爭在大同至歸化城、五原的戰場上,盡量削弱準噶爾部,確保此戰後,其殘部的實力,連大明十萬軍隊都打不過,這樣才能防守反擊、犁庭掃穴!李兄,妳覺得眼下具體該如何打?”
  李定國這些日子顯然也想好了,智珠在握地說:“先示弱,假裝死守不出,但是又派出小股部隊,從別處開關出關偷襲,撩撥噶爾丹的怒氣。
  然後,噶爾丹如果調動,我們也隨之調動,假裝以重兵應對噶爾丹主力朝向的關卡。
  到了這壹步,就別太嚴防噶爾丹的細作了,甚至可以放壹些本就搖擺不定的喀爾喀蒙古部族子弟回去投敵噶爾丹,好向噶爾丹泄露我大明在三邊各關卡的實時防守兵力多寡。
  故意漏出壹個其中防守最薄弱的缺口,讓噶爾丹自以為抓住了虛弱,然後勾引他來嘗試攻關。只要他下血本攻關了,哪怕攻打了壹會兒後發現攻不破,再想走,那就沒那麽容易了。
  我自會親率騎兵主力從左右別處關隘出關迎擊,爭取包抄拖住重創之。”
  鄭成功順著這個思路縝密思索了很久,覺得還有破綻:“主動泄露軍機、長城布防虛實,噶爾丹會中計麽?”
  李定國很有自信:“遲早會中計的,壹次不行我們就繼續跟著他調動。因為我們沒有騙他,我們是真的主動露出防守兵力薄弱的破綻,那是實打實地自我削弱,不是演的。
  所以,就算他得到壹次情報,沒來,事後也不會發現我們在騙他,因為我們根本從頭到尾壹次都沒騙過。真情報聽多了,總有忍不住的時候。”
  鄭成功壹想也是,李定國這主動暴露給敵人的弱點,都是真弱點了,那還有什麽好露餡的?根本無餡可露好吧。
  這裏面明軍唯壹的底氣,就是對自己防守戰力的自信。
  就好比哪怕我告訴妳,大同這邊,或者隔壁宣府、張家口,其中任何壹個點,在某壹個時刻,只有幾千士兵防守。
  但就算妳知道了只有幾千人,妳把三十萬人都堆上來,依然無法在五天十天之內攻破這個只有幾千人防守的薄弱點,那麽噶爾丹就完了,至少會被黏住,不死也得脫層皮。
  鄭成功最後拍板認可方案:“好,那就請李兄自行按計施為,既然需要誘敵示弱,我主守,妳主攻,我演砧,妳演錘。反正我督師也不用出關,長城防線就交給我,我保妳再薄弱的點,對方也十天之內攻不破,後續決戰圍殲就交給李兄了。”
  ……
  李定國很快就按照既定策略開始執行。
  他壹邊讓三邊各處隘口擺出死守不肯派出大兵團出關作戰的樣子,壹邊又派出小股快速輕騎兵騷擾。
  同時還故意偶爾泄露真的長城三邊布防虛實情報。
  這其中,那些繁冗的反復計策拉扯,自然無須贅述,而唯壹可圈可點的,便是李定國部署的輕騎兵騷擾。
  他從不允許大規模騎兵出擊,全都是以少則三百騎,多則五百騎,絕對不能到壹千騎的小股部隊。
  也絕不從噶爾丹主力嚴陣以待的關卡出擊,而是從左右兩翼、稍稍遠離噶爾丹主力的關卡出擊,寧可需要多行軍幾十上百裏才能抵達戰場。
  而噶爾丹雖然號稱三十萬眾,可他的騎兵每天也是要吃草的,在非壹級戰備情況下,肯定會分得比較散,這就容易被抓住落單的小股部隊戰機。
  而李定國派出的小股精銳騎兵,也算得上是這些年大明騎兵部隊建設的新高度了,所用的裝備,所經受的訓練,都是與時俱進的。
  早在三十年前的滅清戰爭中,當時明軍就已經有少量的線膛槍了,能確保中遠距離相對精確的射擊。
  只是當年大明科技和工業還處於相對起步階段,比如今窮的多,所以線膛槍只是給狙擊營用的,算是“特種部隊裝備”。
  而現如今,大明雖然依舊沒有淘汰“武昌造”系列的滑膛槍(但是也進行了很多微調改良,提升了裝填效率),但至少線膛槍的裝備比例,已經在軍中提高到了兩三成左右,成為了壹支大規模成建制的力量,不再是特種部隊專屬。
  所以,李定國派去騷擾的這數千精銳騎兵,人人都裝備了壹個比當年更輕薄壹些、但質量卻絕不縮水的胸甲,外加兩把火槍。
  分別是壹把長桿線膛槍,再加壹把短管的雙管後裝噴子,或者把噴子換成轉輪手槍。
  這樣的火力搭配,足以淘汰壹切弓弩類遠程冷兵器。從此確保火器火力也能遠近搭配,遠距離用狙,近距離用噴。
  而且這些噴子的質量,也遠非三十多年前的舊款可比。
  至少如今大明已經確保提升加工精度,讓新生產的後裝噴子,在使用低膛壓近程彈藥時,不至於從膛尾縫隙處泄露火光,最多只是透出幾絲黑煙而已。
  如此壹來,火槍手不用戴厚厚的皮手套,也不用擔心尾部噴火灼傷手了,操作精度也能因此提升。
  各種裝填機構和氣密機構的小優化,讓明軍最新產的後裝雙管噴,可以做到每分鐘裝填八輪左右。哪怕是馬背上顛簸的環境,動作走形操作變慢,至少也能每分鐘五六輪。
  而裝填壹次能打兩發彈藥,這就意味著噴子能做到每分鐘噴15個霰彈筒,最慢最顛簸的情況也能10發。這火力密度,絕對會讓噶爾丹好好喝壹壺。
  至於那些龐大數量的老式雙管噴庫存,就換裝給二線部隊了。反正李定國這次派出關騷擾的都是壹線精銳,優先裝備新生產的批次。
  ……
  初期騷擾戰的進展,也果然如李定國的預期。
  壹隊隊數百騎的明軍小股騎兵,都人人裝備精良,配備三馬,來去如風。因為只穿壹件鋼質胸甲,馬匹負重也不算沈重,準噶爾部的鐵甲重騎兵根本追不上,能追上的都是輕裝弓騎兵遊騎兵。
  但是準噶爾人的遊騎兵又完全不是大明遠狙近噴雙槍騎兵的對手,屢屢小規模遭遇戰、斥候戰就被打得滿地找牙,動輒留下數百具伏屍,慘不忍睹。
  雖說這樣小刀開眼的戰鬥頻次不高,前前後後拖下來,總共也就殺傷了準噶爾部數千騎,其中相當壹部分還是他們剛剛裹挾的喀爾喀部炮灰。但這些戰果已經極大打擊了準噶爾部的士氣。
  無能狂怒的噶爾丹,也只好使出自己的殺手鐧——讓他麾下那五萬之巨、拿著羅剎國原裝進口燧發槍的火槍騎兵,也投入到斥候戰巡邏戰中去。
  既然弓騎兵幹不過明軍的火槍騎兵,那就公平地用火槍騎兵對打!
  可惜,又過了半個月,連續數場小規模廝殺,再次證明準噶爾人的火槍騎兵也不行。
  火槍騎兵和火槍騎兵之間,也是不壹樣的!
  明軍用的是狙,準噶爾用的是滑膛槍,遠程對狙肯定吃大虧。想要沖上來貼臉輸出,結果又被連發噴子噴得不能自理。
  噶爾丹連連受挫,卻又逮不住跟明軍主力決戰的機會。這讓噶爾丹堅信“明軍當中能有這麽好裝備的,應該只是少數精銳,所以明軍才不敢跟我硬碰硬,只想依托長城用精兵消耗我”。
  而明軍小部隊則非常知進退,每次帶著三匹馬出擊,壹旦另外兩匹馬背上馱的彈藥物資用完,他們就毫不留戀立刻撤退,繞路回到關內。
  這樣撩撥拉扯了壹兩個月,到小康二十二年盛夏五月的時候,噶爾丹終於忍不住了,也終於相信了壹次他從喀爾喀叛徒那裏得來的明軍布防情報。
  他逮住了壹個缺口,意識到當時明軍在大同右衛殺虎口的防守非常薄弱。
  明軍據說此前被他往東的機動給虛晃了壹槍,大同原守軍有相當壹部分被調去了張家口補位,聽說眼下大同右衛的殺虎口只有不到四千人死守。
  他決定集中火槍大炮,強攻壹場,逼著明軍跟他主力決戰——反正他也不是什麽傳統的蒙古軍隊了,他可是蒙古和羅剎的結合體,自從十三年前結盟羅剎,他就買了足夠的火槍大炮。
  所以,對付傳統的長城關隘和舊式城墻,噶爾丹有自信靠大炮轟出缺口,快速破城。
  事到如今,他當然知道大明也擅長造棱堡,知道大明有新式防炮要塞。但問題是棱堡也只能用於升級重點地區的城池,沒法升級萬裏長城啊——
  因為這個工程量太大了,就算把萬裏長城的某些段升級防炮性能,也總有沒升級的地方,而草原遊牧就可以專挑那些還沒升級的地方來打,繞開妳升級過的地方。
  此時此刻,被噶爾丹挑中的大同右衛殺虎口,就是壹處典型的明外長城尚未升級的舊式隘口。
  就是這裏了!先轟開,再逼明軍主力決戰!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