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書的設定與布局(必看!)
唐朝最佳閑王 by 末日遊俠
2019-2-13 10:30
最近很多書友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質疑聲,主要的質疑是在主角的身份與後續的安排等等方面。
關於為什麽選擇李元吉這個角色,這個就不多解釋了,我想書名和簡介已經解釋的很清楚了,甚至可以解釋後續的壹些劇情安排等問題。
那麽咱們繼續來說壹說主角為什麽能忍著不去造反,即使五個兒子被殺也能忍。
其壹,這五個兒子跟穿越後的主角沒有什麽感情,換句話說,實際上並不是‘親生’的,主角又為什麽要因為這五個連面都沒見過的兒子去造反?
其二,還是那句話,書名和簡介已經解釋了壹切,可以說這就是本書的主線,既然走的是這壹條線,就不可能再去走造反這條路,至於為什麽沒有提醒李建成,這個後面會有解釋。
第二個問題,李世民為什麽不殺主角。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在文中也不止壹次解釋過,可能大家都忽略了。
從道理上來講,在高層那個位置,想殺掉壹個身份同樣很高的人,根本就沒有那麽容易,其實跟打仗是壹樣的,錯過了那個最佳的機會,可能就再也不會有機會了。
主角出城躲,原因有二,壹是軍營內的軍隊是以李建成和李元吉部下為主,李世民的部下只是少量的,因為他們本先的計劃是把李世民引入軍營。但是為了增加劇情的沖突感,所以我把軍營的負責將領寫成了秦瓊,但我想這個並不影響整個軍營的兵力構成。
秦瓊是理智的,能夠分析利弊的,我想這個評價大家應該都認可,而文中也數次提起,李元吉的武力值並不弱,秦瓊此時基本上已經算是傷痕累累,唐統壹後秦瓊就久病纏身,做個統帥沒問題,但對戰的話,武力值肯定不行。
程咬金其實是個被‘神化’的人物,並不是說程咬金真的就壹無是處,恰恰相反,論武力,程咬金排不到前面,但這個人非常聰明,為人處世非常老道,用老狐貍來形容也不為過,這就是程咬金為什麽會混上壹個混世魔王的稱號,當然,這個稱號是隋唐演義中的,正史中從未出現過這個稱號,但是從程咬金生猝年來看,以及民間的形象,他必須要做出點荒唐的事,但那全是裝的,每壹件事都是適可而止,畢竟這是小說,不是正史,對人物刻畫稍微改變壹些,但不改變本質應該問題不大。
段誌玄的武力可能高壹些,但此時他的地位並不如秦、程二人,所以他的意見並不能起到決定性作用。
說了上面幾點,為什麽不在軍營殺主角已經相當明確了,壹,主角也不是吃素的,即便不可能戰勝他們三個,但拖個壹時半會兒還是沒問題的,賬外有壹百多護衛,在真實戰爭中,能夠成為王爺身邊護衛的,沒幾個是軟蛋,主角托住,護衛放冷刀,弄死他們三個可以說是問題不大。
現場殺不死,軍營兵力也沒主角多,加上主角已經表明了意圖,作為壹個統帥,我想這個時候沒理由再去下令拼著全軍覆沒去強殺主角。
而回到城中以後,李世民就更沒理由殺掉主角了,這就牽扯到第三個問題了。
關於李世民的性格。
說到這裏,我先解釋壹下我的歷史知識的來源問題。
主要有兩個來源,壹個是正史,舊唐書,新唐書,貞觀政要,唐六典,資治通鑒等,讀正史是無聊,枯燥的,而且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所以正史的記載未必就是準確的,而我也沒那麽多時間去翻開所有的正史壹片片的去對比,去推斷。
所以另壹個來源是百家講壇,百家講壇所有關於唐太宗時期前後的內容,我至少看了不下五遍,而講師也全是名牌大學的教授,都是研究這方面的專家級人物,通過百家講壇,可以解決因時間問題,無法從正史獲得的知識。
而關於李世民的性格,是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壹個階段是玄武門之前,那個時期的李世民的性格是暴躁的,心懷幽怨的,說白了,這壹時期李世民的性格幾乎跟李元吉差不多,但是在軍功方面要遠勝於李元吉,加上有李元吉這個出頭鳥,所以掩蓋了這些,另外就是登基以後,李世民曾修改過史書,這壹點是正史有記載的。
修改史書可以說他改掉了壹些不好的記載,可為什麽要說他的性格與李元吉沒什麽差別呢?
其主要的原因來自於天策府,天策府都是李世民的舊將,玄武門之後也都得到了重用,身居高位,但李世民為什麽不像其他君主那樣,殺掉壹批手握軍權幫他打天下的老人呢?
歷史上很多君主都這麽做了,但李世民沒有,那是因為這些幫他打天下的舊將,手中壓根就沒有軍權,沒錯,雖然他們身兼十六衛將軍,但實際上就是個榮譽職位,軍權並不在他們手上,而他們的辦公地點也是在長安。如果還有人質疑,那麽請想壹下,東、西部戰區的司令官,會壹年四季都在京城辦公嗎?
杯酒釋兵權?那麽看完下面這個解釋再來確定。
玄武門之後的李世民是善於納諫的,魏徵等壹大批諫臣歷史上赫赫有名,而諫官在這壹時期的政治環境也是最好的。
魏徵出自於太子府,再往前是李密,是前隋的官員,也曾數次改換門庭,魏徵有自己的抱負,而李世民在玄武門之後也有自己的想法,壹個有抱負,壹個想成為明君,兩人是曾經的死對頭,而李世民也曾數次想殺掉魏徵,但是被長孫皇後攔了下來,如果覺得我是在胡說,那麽魏徵死後太宗親自寫了壹篇碑文,但後來發生了壹件事,又把碑文給推倒了,直到東征高句麗失敗以後,才有豎了起來。
所以說,他們兩個是各自抱著目的走在壹起的,壹個使勁彈,顯示自己是直臣,壹個來者不拒,妳提我就接受,顯示明君的氣度。
但是,有壹點請註意,唐太宗時期的諫官,沒有壹個出自於天策府。
是的,沒有錯,天策府舊將到底有沒有進行過納諫,史書上只在房玄齡轉記載了壹段,那是房玄齡將死之時,寫了壹道諫言讓人送去給正在東征高句麗的李世民,而在送出去不久後,房玄齡就死了,太宗聽從了意見,停止了東征。
連房玄齡這種李世民的心腹重臣,跟著他打天下走了幾十年的老人,活著的時候都不敢諫言,難道還不能說明問題嗎?
天策府老將,玄武門之後的諫官,兩者壹對比,答案自然揭曉。
李世民為什麽不殺主角?難道他就不知道主角有問題嗎?答案是知道,做了虧心事,別人怎麽可能不知道?而書中也曾數次或明或暗提出李世民想殺主角,壹次被長孫皇後制止,壹次被魏徵制止。
在這個時期,李世民已經開始向壹名合格的演員演變了,主角能忍,他更能忍,主角忍與不忍在自己,李世民則是身不由己,不得不忍。
還是那句話,剛坐上皇位,歷史上的情況就不說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死了,那些原來的舊將只能服從李世民。
但書中不同,李元吉還活著,朝中李淵的勢力(後面會講),李建成的勢力,主角自己的勢力,即便李世民吸收了部分勢力,但余下的三股勢力混在壹起,也不是李世民能抗衡的,況且還有河北這個李建成和李元吉親自打造的地盤,歷史上這個區域是魏徵去收復的,但書中李元吉還活著,魏徵去已經不管用了。
加上主角利用歷史知識開的神秘勢力BUG,這麽多因素加在壹起,李世民還敢殺嗎?而這些情況,除了河北以外,我在書中也有提及過。
最後說下玄武門,這壹點只要稍微細心壹點的都可以發現,整個玄武門之變,異常的情況太多太多。
首先,李淵已經下令李建成和李元吉次日進宮對峙,那麽李淵的心該有多大?聽到太子和四子與自己後宮有染的消息之後,還會在對峙當日去內湖劃船?
第二,李世民派尉遲恭去給李淵擔任警衛,那麽問題來了,史書記載,常何開門以後進入皇宮的人只有幾個大將,而李淵身為皇帝,身邊的護衛難道全被買通了不成?李世民沒有這個能耐,他也不敢,如果覺得不信,可以試著去買通壹下某南海的警衛試試,看看是什麽結果,古代皇帝身邊的護衛,忠誠度甚至比現在更牢靠。
第三,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宮中見到李世民為什麽要扭頭就跑?宮中護衛那麽多,李元吉的武力不比李世民弱,又有什麽理由要跑?而結果只有壹個,他們兩個看到了讓他們恐懼的畫面,幻想壹下,壹個身穿豪華絲綢服飾的李世民站在那裏等他們兩個,就算心中有疑惑,也不會扭頭就跑,但如果是壹個身穿戰甲,手持兵器,渾身血粼粼的李世民站在那裏呢?似乎壹切都可以解釋的通了。
綜合以上所述,其實也不難判斷出答案,其實在玄武門發生的時候,李淵已經被李世民控制了,李世民手中是有軍權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軍權根本比不上李世民,那種情況,誰進宮誰死。主角穿越的時間是玄武門前壹天,或者可以說,在主角穿越的時候,玄武門的結果就已經註定了,告訴李建成,只能引起更大的騷亂,同時也減少了主角存活的可能。
而不告訴他,則可以裝出壹副不忍骨肉相殘的可憐姿態來獲取同情感,加上李淵還活著,勢力歲殘,但是還在,李世民為了明君的形象,不能,也不敢什麽都不顧的就痛下殺手。
可以說,選擇李元吉這個主角,的確就是壹盤死局,無論從哪個階段來說,他最多也就活到李淵死的時候。
選擇了這個題材,這個身份,我思考了很多問題,新書期廢掉的稿子不下十萬字,第壹份稿子四萬多字,寫的也比較詳細,很多布局,解決方案都寫的很清楚,但是被徐總給斃了,回過頭壹看,詳細是詳細了,可讀起來卻少了很多感覺。
我不想像上壹本書那樣匆促的動筆,在準備不足的時候就貿然發書,最後搞得成績根本不行,而自己也寫不下去,即浪費了自己的時間與精力,也浪費了讀者對我的期待與信任。
這本書從開始動筆,到發書,中間差不多壹個月的時間,我思考了無數個方案,改了無數次的稿子,終於找到了壹個破解這個死局的方法,在我看來,這是這條主線唯壹破解這個死局的方案,具體是什麽我暫時無法透漏,不然就劇透了,而以上的解釋,也全是已經寫出來的內容。
本以為大家應該會理解我的這種布局方案,但沒想到批評的聲音還是很多,但是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這本書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寫蹦,也不會寫蹦,不可能會寫蹦,現在不會,以後也同樣不會。
這段時間的批評讓我感覺很失落,很頹廢,特別是在推薦期間成績開始出現下滑,心中更是煩躁不堪,看著冷冰冰的數據,只能點燃壹顆接著壹顆的煙,我也很不甘心,所以我覺得必須要出來解釋壹下,很感謝所有支持過我的兄弟們,無論妳們是默默的投票與打賞,或者是發出嚴厲的批評與質疑聲。
對於我來說,這只是不同方式的鼓勵與支持,至少證明妳們還在看,我會繼續將這本書寫下去,也希望大家可以壹直繼續的支持我走下去,我會給妳們壹個不壹樣的大唐,壹個從未有人以這種切入方式與劇情寫過的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