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大明朝

大羅羅

歷史軍事

大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四日夜,距離史書上的大明亡國之時還有四天半! 留都南京,大明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1026章 多鐸終於可以死了

搶救大明朝 by 大羅羅

2020-11-10 21:06

  “可是甘陜苦瘠,取之也無大用處啊!”
  李過對北出甘陜多少有點心理陰影,大順、大西雖然起於甘陜,但他們都在甘陜吃過大虧!特別是張獻忠張老萬歲,那是豎著出去,橫著回來,賠了個底掉兒,連四個幹兒子現在都不姓張了。
  “父皇,”李來亨說,“現在甘陜的情況好得多了,雖不富裕,但是也多年沒鬧過饑荒了,而且還出產良馬、騾子、火槍、小炮和火藥。如果咱們能取了甘陜,國力軍力都能大增。”
  甘陜當然是苦的,不過比天啟、崇禎年間真是好得太多了。
  壹方面那麽多年來來回回的折騰,再加上幾次陜人外遷(大順、大西兩朝都是陜西拉走了壹票人,大明的平西、安北兩藩又各自從陜西拉走了許多人),使得甘陜的人口大幅減少,現在陜西省、河西藩和平西藩治下的軍民總數只有六百多萬。人均的土地占有率超過了五畝,雖然陜甘土地的平均畝產依舊很低,扣除種糧後只有壹百壹二十斤麥子,但是五畝田也能打六百余斤,換算成面粉也有四百多斤了。
  另壹方面,朱慈烺是知道中國哪兒有錢哪兒沒錢的,所以他根本不會讓各省已經比較平均的方式分擔稅賦。
  在他的統治下,甘陜不僅不需要向朝廷交錢,而且還能從朝廷拿到大量的補助。而且大明朝廷還通過騾馬采購扶植甘陜的畜牧業,現在明軍使用的馬騾幾乎都產自甘陜。
  此外,由朱慈炯創立的陜北軍工產業也在大明朝廷的扶植下得到了保存,成為安西、河西、北庭(準格爾)三軍最重要的槍炮供應商,蒙古的察哈爾、土默特兩部所使用的槍炮,也有半數出自陜西。
  李過也知道老家的日子比過去好些了,輕輕嘆了口氣:“沒想到明朝還是出了個明君……陜人的日子好了,怕是不會再叫額們鼓動起來了吧?”
  李來亨道:“父皇,陜人終究是額們的鄉人,比起湖廣、兩廣的人終是要親近壹些的。
  而且這些年明朝不停的將陜人中的壯勇之士往河西、安西、朔方、安北等鎮調動,留在陜西當地的,都是壹些安分守己不能打的農夫。”
  朱慈烺那是對陜西人的造反精神心有余悸,所以盡可能的陜人勇士忽悠去河西、安西、朔方、安北等軍鎮……這樣壹來,陜西倒是安穩了不少,可是戰鬥力也減弱了。
  “另外,”李來亨又道,“明朝現在以應天江北的老山——浦口為本,由此入陜,是兩千數百裏的漫漫之途,而且都是路陸。而我軍自漢中出師,三百裏便可入關中了……以三百裏後路對兩千數百裏後路,優勢盡在我手啊!”
  李過點點頭:“說的也是……朱慈烺雖是明君,但是居東南而禦天下卻是昏招。自古以來,天下武力不出西北、東北,居中州亦難禦之,何況東南?”
  “父皇所言極是,”李來亨用力點頭,“西北王霸之基,大順取之退可以和明朝分庭抗禮,進可以席卷天下!”
  李過看著兒子:“來亨,為父就命妳為帥,統十萬大軍出祁山取甘陜如何?”
  “父皇,”李來亨搖搖頭,“兒臣用兵的本事遠不如晉王……應該讓晉王屯漢中,全權主持北伐。”
  李過壹楞,心想:說了半天,妳不去啊!
  “那妳回重慶輔佐為父?”
  “兒臣還去阿瓦……”李來亨道,“阿瓦、沙廉尚有可為,不能輕易放棄。而且父皇也該南下昆明了!”
  “南下昆明?”
  “對!”李來亨說,“父皇已經許久不幸南都了……而欲收阿瓦、沙廉的人心,父皇就必須坐鎮南都,以便就近召見阿瓦、沙廉而來的土司,並主持向阿瓦、沙廉二城移民。”
  什麽意思?
  李過有點糊塗了。
  李來亨笑了笑:“阿達,萬事都當思慮周全,不可只謀勝,不慮敗……緬甸雖然是蠻荒之地,但是也極為遼闊,四川、雲南加在壹起都不見得有緬甸大。
  而且緬甸沙廉有海口,直通西人所稱的印度洋。而印度洋又因為馬六甲海峽的阻擋,為明朝水師所不及。萬壹事有不濟,還可以泛海而走……三十六計走為上啊!”
  李過不置可否,沈默了壹會兒,又問:“何時可以讓晉王出兵北伐關中?”
  李來亨說:“再等等……阿達先南幸昆明,再密調晉王赴漢中整軍,等朱明大舉討伐關外滿洲之時,就能揮師北伐,打他壹個措手不及了!”
  李過這下終於放心了:“中!此計大妙!”
  ……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朱慈烺又在閱兵了!
  他壹定是知道大順的府兵二代真在日長夜大,都憋著股勁要奪他的江山社稷,所以這段時間也越來越重視他的少年近衛軍和少年軍官。
  所謂少年近衛軍,就是所謂的“九邊少年軍”,說是“九邊”,其實成員並不都是從九邊過來的。
  因為大明朝廷治下可以出強兵的邊鎮也沒九個,只有安西、河西、朔方、安北、北平、大寧、安川(在貴州和川東壹帶),壹共七個。大明朝廷從洪興六年起,每年都從這七個鎮(包括它們的前身)各募集800——1500名10——12歲的貧苦少年。
  另外,還從湖南、山東、淮西各招募招募1500名10——12歲的貧苦少年。
  這樣,每年被召入少年近衛軍營貧家少年的總數都在萬人以上。
  現在第壹批入伍的少年近衛軍,已經接近完成為期六年的嚴格訓練,可以走上戰場了!
  根據兵部的統計,在洪興六年入伍的少年近衛軍總共有11000余人,在接近6年的艱苦訓練和末位淘汰後,還剩下大約8000人,現在組成了16個營方陣,正在接受朱大皇帝的檢閱。
  “陛下,此間的8000人明年就可以正式成軍了!再配上軍官、炮兵、校尉(士官)、輜重兵,剛好壹個師!而且以後每年都可以成軍壹個師……有了這樣的精兵,關外的多鐸就能安心閉眼了!”
  正在和朱慈烺說話的是少年近衛軍的第壹任提督封思忠。
  “好啊!終於成軍了!”朱慈烺看著眼前整齊的跟刀切斧跺壹般的十六個營方陣,滿意的點點頭,“不過先不要編成師,朕要6個燧發槍團,能有嗎?”
  六個團可以分派給六個師作為尖刀!
  另外,浦口——老山這裏還有許多“二代騎士”可以充當沖擊騎兵,招募訓練6個鐵甲騎兵營沒多大難度。而且“黑騎兵”(黑槍騾子兵)的數量也非常充足,可以給這6個師都配壹個營。
  這樣明年朱皇帝就能有6個非常精銳的師可以用了!
  有了這6個精銳師,關外之戰就有把握了!
  關外戰場雖然遼闊,但是除了遼東、遼西沿海之外,全都距離遙遠,補給不便,根本不可能支撐大軍進行持久作戰。所以用精兵攻打關外的多尼就唯壹選項了!
  朱慈烺之所以不讓多鐸“死”,壹方面是為了先穩住東南海上和太平洋戰場,壹方面就是在等待他的少年近衛軍成軍!
  “陛下,咱們明年就要收拾多尼了?”跟隨朱皇帝壹起閱兵的吳三輔也興奮起來了。
  他早就在盼這壹天了!
  “對!”朱慈烺點點頭,“明年出兵……爭取三年平遼!”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