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关闭

搶救大明朝

大羅羅

歷史軍事

大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四日夜,距離史書上的大明亡國之時還有四天半! 留都南京,大明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1889章 朝求升,暮求合,陜西貧漢投崇禎

搶救大明朝 by 大羅羅

2020-11-10 21:06

  “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出門拜崇禎,管教大小都歡悅。攜妻兒,扶雙親,離了家園來西安,來了西安投崇禎,有飯吃來有衣穿……”
  陜西巡撫衙門裏面,這個時候正有壹個蘇州人在唱陜西民謠,是壹首最近幾個月開始在除關中平原、寧夏平原、漢中盆地和湟河谷地之外的陜西各地瘋狂傳唱的“流行民謠”。
  這個唱歌的蘇州人還是個官,正是崇禎四年的新科進士,現任延安府安塞縣縣令的張溥。
  就是那個東林後繼、復社領袖,他是兩個月前才新官上任,到高迎祥的老家當父母官的……兩個月的官當下來,他整個人都瘦了壹圈,而且還給曬黑了不少,看著都不像個官,倒似個陜西老農民了。
  除了又黑又瘦,他穿得也破舊,壹件洗得退了色的官府穿在身上,有幾處都打上了補丁,看著就苦啊!
  哦,也不是看著苦,而是真的苦,苦的都快哭了。
  好不容易中了進士當了官,還放了縣令,照理說可以撈壹點……當然不是貪汙了,張溥是東林後繼、復社領袖,貪汙是不至於的。但是明朝的縣令還是有點油水的,有皂隸差銀和各種常例銀可以拿。
  其中皂隸差銀其實就是各級官員所用的差役的免役錢——明朝官員的待遇除了法定的正俸之外,還有優免和差役,而其中的差役又是民間徭役的壹部分,從永樂年間開始就可以折銀免役。
  不過皂隸差銀並不是什麽大錢,而且張溥配給這個縣令的皂隸數目也有限,折不了多少差銀。而常例銀才是地方官員收入中真正的大頭!所謂的常例銀是壹大堆名目繁多的索賄或者叫亂收費項目的總和。也不是縣令獨吞,而是層層分潤,人人拿錢,從最下面的胥吏開始,到知縣、知府、布政,大家都有壹份。如果看開壹點,常例銀實際上就是壹份商稅或人頭稅……這大明朝收到的稅雖然不多,但是下面的老百姓卻沒有少交啊!
  如果張溥不是領頭搞了個公車上書,以他在江南士林當中的聲望,發壹個富裕壹點縣,壹年拿到兩三千常例銀子都是稀松平常的事兒。
  有了這筆常例銀子,他當個兩袖清風的清官,日子也過得美滋滋的。
  可是他偏偏得罪了小皇帝,給發到高迎祥的老家當了官……現在的安塞縣都窮成這樣,而且三天兩頭出反賊,下面的胥吏日子過得提心吊膽,收錢的時候都手抖,哪兒有那麽多常例可以往上送?
  而且這張溥還特別倒黴,他上任當縣令的時候,正好遇上婁東二張中的張采因為軍功(在王和尚、高迎祥在西安民變失敗的時候,王二也在洛川倒了黴,被手下出賣,掉了腦袋)晉升了延安知府,成了他的頂頭上司……這個張采可不會因為升知府感激張溥,現在的延安知府就是個背黑鍋的官!
  各項錢糧指標完不成不說,搞不好還會遇上饑民造反!
  所以這個張采對於被發到延安當縣令的壹群“公車進士”沒壹點好臉色,直接就放下狠話,誰都不許拿常例銀子,否則就要參他們!
  當然了,明朝官場上拿常例銀子參人的事兒還沒有過,當年海瑞那麽剛,也就是自己不拿,也沒拿這個事兒去參別人。
  但是張溥、楊廷樞他們這些“公車進士”不壹樣啊,他們得罪的是皇帝!
  誰都知道張采要參他們就是為皇帝出氣,和別的官沒關系。而且張采的理由也充足,延安民變在即,為父母官者怎可變本加厲搜刮民脂?萬壹激起民變,那就是國家的罪人!
  而張采這麽壹搞,張溥可就慘了。因為張溥是丫鬟養的,沒有繼承到多少家產,中舉的時間也短,又忙著當東林後繼,沒攢出多少家業。現在又得在安塞當清官……也不知什麽時候是個頭?
  當然了,張清天的苦只能放在心裏,面子上還得裝出壹副為民請命的樣子。隔三岔五就往延安府城跑——為饑民請糧,順便惡心壹下張采這個閹黨。
  不過糧沒有請到,張采也沒被他煩死,反而把他和另外幾個“公車進士”都帶到西安府來見巡撫了。
  到了西安才知道,原來是陜西巡撫畢自嚴請延安、慶陽、平涼、鞏昌、臨洮、鳳翔、西安等府的知府和縣令去省城查問流民事宜。
  流民的事情,張溥張清天倒是非常了解的。他這些日子可沒少訪貧問苦,雖然沒有什麽用處,但還是充分了解到了民間的疾苦,還發現有不明來路的人在鼓動安塞縣的饑民向西安流動……甚至連延安府民間最新流行的民謠都學會了。
  “撫臺,米脂縣也有人在傳唱此曲……蠱惑了不少饑民成群南下,搞得本縣人口大減!”
  “撫臺,我們甘泉縣也有人在唱,也蠱惑了不少老百姓南下。”
  “撫臺,我們宜川縣也壹樣,也有人在唱,搞得本縣人心浮動,都沒什麽人安心種地了”
  “撫臺,我們保安縣也到處在唱‘投崇禎’……人都要給唱跑了!”
  “撫臺,我們合水縣也……”
  在張溥高歌壹曲之後,大堂之上,幾乎所有的知縣都表示自己的轄區之內,也有人在用這首歌謠鼓動饑民外流。
  饑民外流就成了流民,雖然可以緩解流出地的糧食供應壓力,但同時也會造成人口流出地的生產和稅賦下跌——沒有人口,空有土地,也沒有辦法進行生產啊!
  而生產壹下降,稅賦自然就更沒希望收齊了。
  這戶口和稅賦都是官員的政績啊!戶口減,稅賦少,官還怎麽升?
  陜西布政使司的右使葉廷桂今兒也在巡撫衙門裏面,聽了下面壹群縣令的話,他就笑著安慰大家道:“諸位稍安,萬歲爺已經在離開北京之前就降了旨,豁免自崇禎四年起往後五年,除關中平原、漢中谷地、寧夏平原之地以外陜西各縣的田賦……所以今年的秋糧,各位就不必去催征了。往年的積欠,也壹律不許催收。”
  五年免糧也來了,比當年李自成提出的三年免糧還多了兩年,而且朱由檢實際上的打算比這還要好,不止五年免糧,而是要壹直免到崇禎17年……如果那時候陜西還歸大明朝管轄的話!
  當然了,朱由檢的“免糧”要比李自成的“免糧”精細,不能壹刀切啊!
  受災嚴重的地方免糧,受災不重或者沒有受災的地方還得繼續交糧,甚至還得加征!
  要不然朝廷那麽多官吏、軍隊都餓死?而且朝廷還得救災呢!湖廣、四川這些不交什麽稅的產糧大省如果不多負壹點責任,朱由檢這個皇帝也難為無米之炊啊!
  “不催不征了,我們這些當縣令的該幹什麽呢?”
  “是啊,我們這些父母官還當什麽呢?”
  “人都跑了,稅也不征了,我們還幹什麽?”
  壹幫縣令也難伺候,不要他們幹活都不樂意……不過想想也是,千裏做官為什麽呀?無非就是為名為利。壹縣父母官當得子民都跑光了,想必也沒什麽名了。再不收稅,那利也沒了。
  沒名沒利的,在陜西這種窮鄉僻壤呆著幹嘛?
  畢自嚴這個時候嗯咳了壹聲,開口了:“諸位……這個老夫問妳們個事兒……妳們知道怎麽要飯嗎?”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