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大明朝

大羅羅

歷史軍事

大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四日夜,距離史書上的大明亡國之時還有四天半! 留都南京,大明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1057章 多尼,妳的薩爾滸來了!

搶救大明朝 by 大羅羅

2020-11-10 21:06

  遼河支流哈喇河畔有壹座小小的城堡,名叫哈喇堡,正好卡在通往盛京的官道上。寬闊的官道從城堡中通過,兩邊都是看著都讓人心急的往不著邊的金色麥海。
  現在已經是秋收農忙的時候了,可是田裏面熟透的麥子卻只割了不到四分之壹,看來這壹季的麥子,大多要爛在地裏面當肥料了……這是因為遼河兩岸這些農莊當中的壯勞力,大部分都跟著多尼從軍打仗去了!
  低矮的哈喇堡城堡,這個時候已經升起了高高飄揚的白色大纛旗——這就是大清攝政豫親王多尼的大纛,也是如今這個三興的大清國的最高全力象征。
  小小的城堡內,只有壹條街道,這個時候正有大隊大隊白衣白甲的清軍部步兵,還有騾馬挽拽的西班牙進口或是海參崴的兵工廠仿造的青銅炮,隆隆的從哈喇堡內穿過。從軍官到普通的士兵,個個都走得滿頭大汗,但是卻沒絲毫停步的意思。
  白色的隊伍,從哈喇堡的南方的大平原的盡頭壹直延伸到了城堡北方的平原盡頭,仿佛沒有了止境。
  整個哈喇堡周圍的大平原上,仿佛只剩下了他們。只收割了四分之壹的麥田上看不見壹個正在勞動的農夫,堡壘附近的村落也沒有炊煙聲起,多尼的大軍仿佛正在通過壹片被人遺棄的土地。
  攝政王多尼本人,也是壹身窄袖的白色箭衣,站在哈喇堡的城頭,舉著望遠鏡四下張望,臉色越來越青。
  讓他臉色發青的原因是哈喇堡周圍的旗人百姓(其實大多是關內來的漢人農夫)在幾天前,因為小隊的明軍騎兵出現,就成群結隊的往盛京逃跑了,連麥子都不收了……他們去了盛京就不吃飯了?這些人到底在怕什麽?
  而且明軍騎兵為什麽要驅趕這裏的百姓?他們不是朝廷嗎?不是官軍嗎?這樣驅趕百姓,就不怕有禦史彈劾嗎?
  哦,現在的禦史不管這個了。
  多尼想起來了,現在的禦史只抓貪官……可也不能眼睜睜看著明朝的官軍這樣折騰老百姓啊!
  就在多尼為明軍的軍紀敗壞而痛心疾首的時候,壹個白甲兵的頭目接到最新的情報,飛奔上城,大聲的向多尼報告:“王爺,留守梁房口關的牛錄報告,兩日前有約兩三百條大海船駛入了遼河河口,在距離梁房口關不足三十裏處施行了登陸作戰……至少有壹萬名軍由遼河口上岸,我軍寡不敵眾,在給予明軍壹定殺傷,斬殺壹百數十人後主動後撤到了牛壓驛,以等候援兵!”
  “胡扯!”多尼聽完這白甲兵的報告,忍不住就罵了起來,“還殺傷壹百數十人……咱壹個牛錄才兩百五十人,還能在明軍萬軍之中殺傷壹百數十?該不是被殺傷吧?”
  “王爺,大喜啊!”
  多尼的話音剛落,就已經有人給他道喜了。多尼扭頭壹看,發現是剛剛從大淩河堡跑來的圖海。
  圖海和遏必隆壹到大淩河堡就發現不對了……明軍根本沒追來!而且也沒向錦州包抄的跡象,那就說明他們很有可能往盛京去了!
  這可鬧大了!
  五萬明軍直撲盛京啊!萬壹把盛京奪取了,那可就真的完蛋了……所以圖海和遏必隆也不敢在大淩河堡再呆了,立馬就帶兵往盛京而去,才到哈喇河就遇上了多尼率領的七萬大軍了。
  多尼回頭橫了他壹眼,“大喜什麽?是殺傷了壹百多個明軍,還是被人殺傷了壹百多?”
  “王爺,”圖海道,“遼河口登陸的明軍最多壹萬多人,而且也不會有許多大炮和騎兵……咱們這裏有七萬三千,五倍於敵啊!”
  多尼壹怔,對啊!由海上登陸的部隊壹般不會攜帶許多戰馬和火炮——除非有完好的港口可以用,否則戰馬、火炮很難裝卸。
  而明軍的優勢,不就是騎兵和炮兵嗎?想到這裏,多尼又有點泄氣了。弓馬本來應該是塞外部族拿手的絕活,滿洲雖然不是草原部落,但是馬背上的本領也不弱,還有科爾沁草原供應良馬,對上明軍騎兵絕對可以占上風的。
  但是明朝卻通過海外貿易引入了大量的天竺折耳馬和阿拉伯馬……和那些大洋馬相比,滿洲勇士們騎的蒙古良馬簡直和小毛驢差不多。雖然“小毛驢”也有優勢,吃苦耐勞量足,可以消耗馬力打長途奔襲。
  可明軍又整出了黑槍騾子兵……用靈活的馬上馬下戰術對付清軍的遊騎哨馬,讓清軍在輕騎兵的消耗戰中處於極為不利的境地——老滿洲不剩下多少了,怎麽能和數量幾乎無限的明軍拼消耗?
  與此同時,大量實際上漢人農夫的新滿洲加入清軍後,清軍變成了以西班牙步兵方陣為主的軍隊了。機動性大幅下降,基本上失去了大兵團長途奔襲的能力……
  圖海看見多尼的眉頭又皺了起來,以為他在擔心盛京,於是又勸說道:“有鰲拜率領壹萬前鋒營入援盛京,盛京是無論如何不會失去的。現在的問題是盛京周圍的沃土有可能被明軍蹂躪……咱們的兵士都是靠土地維持的,壹旦盛京周遭殘破,他們就會像當年失去了沈陽、遼陽、廣寧等地的遼鎮官兵壹樣窮困了!”
  紮根土地的軍隊,最怕的就是失去土地收入!
  別以為分了土地,軍人就能為了保衛土地嗷嗷叫著拼命了……分配土地後的軍人,就是壹個自負盈虧的經營實體!
  如果土地不能盈利,軍人又要自己負擔兵役的開銷,很快就會窮死的。
  歷史上遼東明軍在李成梁時期的興盛,其實就是因為李成梁擔任總兵期間正好遇上了張居正改革,所以能抓住機會進行了清田和屯墾,按照熊廷弼在《修復屯田疏》中所言:遼東十余萬馬步軍丁無年例支給,全靠屯田收獲供用。
  也就是說遼東的明軍在喪失遼陽、沈陽、廣寧之前,不需要朝廷花錢供養,靠屯田就能養活自己了。
  而失去了遼東營田的利益之後,以明朝當年的收稅能力,根本不可能從全國各地搜刮到足以彌補遼鎮在經濟上的損失……而遼餉加派和遼東軍費對其余各邊軍費的擠占,又成了壓垮明朝的沈重負擔。
  現在,同樣的情況就要出現在多尼這邊了!
  “王爺,”圖海說,“五萬明軍完全可以就糧於盛京周圍……只要他們搜刮到足夠的糧食,然後深溝高壘,讓盛京周圍的戰事曠日持久,讓我們的百姓不得耕種,讓遼河兩岸的沃土化為白地,最多壹二年後,我們就要窮困潦倒了!
  為今之計,只有抓住戰機,打出壹個薩爾滸,先不理直逼盛京的這壹股明軍大隊,而是集中兵力將遼河河口的這壹路明軍殲滅。然後再伺機打擊由小淩河進逼錦州之敵,再回頭和由旅順來犯之敵決壹死戰……只要這幾路來敵皆敗,逼近盛京的明軍主力就會感到孤立,就會撤退了。”
  多尼重重點頭,“對!這壹戰就是我的薩爾滸……打贏了,我就是太祖皇帝,打不贏……我們就會變成昔日的遼鎮軍了!”
  圖海說:“王爺,臣有壹計,壹定可以替王爺痛殲登陸之敵!”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